防震动标签存储的日常保养核心是保护感应元件灵敏度、防止外部损伤、维持标签活性,需针对其“靠物理结构(如玻璃管、弹簧)感应震动”的特性,规避挤压、潮湿、高温等影响,确保使用时能准确触发报警。
1.存储环境控制:规避温湿度与外力干扰
防震动标签对环境敏感,温湿度异常或外力挤压会直接破坏内部感应结构,需严格控制存储条件。
温湿度管理:将标签存放在温度15-25℃、相对湿度40%-60%的干燥环境中,避免靠近热源(如暖气、烤箱)或潮湿区域(如水槽、加湿器);高温会导致标签内胶水软化、元件变形,高湿易使金属部件生锈,均会影响感应精度。
防挤压与碰撞:标签需单独或少量堆叠存放(堆叠高度不超过10cm),禁止在标签上方堆放重物(如工具、纸箱);搬运时需轻拿轻放,避免摔落、撞击,防止内部玻璃管破裂、弹簧移位,导致标签提前失效或无法触发。
远离强干扰源:禁止将标签与强磁场设备(如大型电机、磁铁)放在一起,磁场可能影响部分电子型震动标签的感应元件,导致误触发或灵敏度下降;同时避免接触腐蚀性气体(如酸碱雾),防止标签外壳或内部金属部件腐蚀。
2.清洁与外观保养:防止杂质影响功能
标签表面或接口处的杂质(如粉尘、油污)可能堵塞触发通道或影响粘贴性,需定期清洁且操作轻柔。
表面清洁:每周用软毛刷或无尘布轻轻擦拭标签表面,去除粉尘;若有油污(如存储环境中的润滑油残留),用干布蘸少量酒精轻轻擦拭,禁止使用水或液体清洁剂,防止液体渗入标签内部,损坏感应元件。
外观检查:每次清洁时同步检查标签外观,重点查看外壳是否有裂纹、变形,感应窗口(如透明玻璃管部位)是否有破损、内部液体泄漏;若发现外观损坏,需立即标记并报废,避免使用时无法准确感应震动。
粘贴面保护:若标签带背胶(用于粘贴在货物上),存储时需保持背胶保护膜完好,禁止提前撕除;保护膜破损会导致背胶受潮、粘尘,影响后续粘贴牢固性,进而导致标签在运输中脱落,无法监测震动。
3.库存与取用管理:避免过期与人为损伤
防震动标签有使用期限,且不当取用易造成物理损坏,需规范库存流转与操作流程。
保质期管理:记录标签的采购日期和保质期(一般为1-2年,具体以厂家说明为准),按“先进先出”原则取用,避免使用过期标签;过期标签可能因内部元件老化(如弹簧弹性下降),导致感应阈值漂移,无法准确报警。
取用规范:取用标签时需手持标签边缘,禁止捏握感应区域(如玻璃管部位),避免用力按压导致内部结构损坏;整盒标签打开后,若未用完需立即密封包装盒,防止粉尘进入或标签受潮。
分类存放:不同型号(如不同震动灵敏度等级、不同尺寸)的标签需分开存放,并用标识牌注明型号、灵敏度(如“50G震动触发”),避免混用;不同灵敏度的标签感应阈值不同,混用会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(如用低灵敏度标签监测高要求货物)。
4.定期活性检查:确保功能正常
长期存储可能导致标签内部元件失效,需定期抽样检查,确保使用前标签处于“可触发”状态。
检查频率与方法:每3个月从库存中随机抽取1-2个标签,按厂家说明书进行“模拟震动测试”(如使用标准震动台,施加对应灵敏度的震动),观察标签是否能正常触发报警(如颜色变化、窗口显示红色);若测试失败,需扩大抽样范围,排查是否存在批量失效问题。
异常处理:若发现标签测试不触发或误触发,需立即停止使用该批次标签,并联系厂家反馈;禁止自行拆解标签查找问题,拆解会彻底破坏内部结构,导致标签完全失效。